文章目录:
一、洛特雷阿蒙的主要作品
这是一个患了深度语言谵妄症的病态狂人;这是一个默默无闻却被超现实主义奉为先驱的怪异神魔;这还是一位被纪德慧眼视为“明日文学大师”的文字开掘者;他实际上是一个早夭的天才。他以数量不多、具有罕见的复杂性和极端性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患了深度语言谵妄症的病态狂人,长时间默默无闻却被超现实主义作家奉为先驱的怪异神魔,作品包括《马尔多罗之歌》(LesChants de Maldoror)、断篇《诗一》、《诗二》等。
在长篇散文诗《马尔多罗之歌》里,出现了185种动物的名称及其变形和嗜血的文字描述,作品以惊人的破坏力对文学进行了颠覆性的尝试。二十世纪的超现实主义流派受其启发,并将其视作超现实主义的授精人。《马尔多罗之歌》这部在内容上以“恶”为主题,反人类、反伦理,并充斥了渎神的反叛,在写作手法上敢于对以往一切文学模式进行改造,对一切传统窠臼进行革命的“诗歌”改造,留给了后人广阔的评论空间和解读角度。
在1869年的法国文坛,还没有人意识到福楼拜的《情感教育》和洛特雷阿蒙的《马尔多罗之歌》的同时问世,是多么重大的事件。一年之后——1870年11月24日,诗人莫名其妙地离去,据猜测是死于暗杀或者吸毒。
二、马尔多罗之歌怎么样
"你的表情比人更有人情味,寂寞的像宇宙,美丽的像自杀",惟有在洛特雷阿蒙的世界里,你才能看见艺术以其猖狂甚至变态的力量否定着命运,它昭示了无穷的可能,我们可以在所有的超现实主义那里看到他的影子,这也许正是布勒东将他视为超现实主义先驱的原因.
三、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
该术语系由安德烈·勃勒东在他的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1924)中首先提出,意在通过口语、书面语或其他方式表达人在纯粹自发的心理活动中的真实思想过程。勃勒东宣称:超现实主义的主要兴趣在于实现一场解放人类思想的革命,其最高目的是达到外部世界与人的内心世界两者的统一。因此,超现实主义本来是与文学截然分开的。然而,勃勒东及其同伴们却使超现实主义运动发展成为20世纪前半叶主要的诗歌与艺术潮流。
超现实主义者认为,对人的梦境、迷幻状态及其在潜意识支配下进行自动写作等方面的研究,是探索知识的真正手段。他们十分重视分析人在梦中以及醒时的思想活动。他们认为,人的迷幻状态,不论是自然的还是诱发的,都能够揭示人在不受理智控制或不受美学、道德影响的状态下的思想活动情况。同样,不受美学或道德影响的自动写作能够揭示人的潜意识活动。
超现实主义者认为,所有这些方法都能帮助人们的思想摆脱习惯、社会成规以及教育所带来的束缚。只有摆脱这种束缚,他们才能够自由地体验超现实世界的生活。也只有超现实世界才能揭示人与宇宙之间的真正关系。
勃勒东在1929年12月出版的《超现实主义革命》期刊上,发表了他的第二篇《超现实主义宣言》,进一步扩大了超现实主义的定义范围。他写道:“超现实主义的意思就是指通过潜入内心的方法来完全恢复我们的心理力量,就是指系统地照亮原来隐蔽的地方和逐步地暗化原来明亮的地方,就是指持续地在原来的禁区深处探索……所有的一切都使人相信:在人的思想中存在有一个结合点。在这个结合点上,生与死、真实的与想象的、过去与将来、相通的与不通的、高层的与低层的等各种对立现象都连接在一起,而不再相互矛盾。超现实主义的惟一目标就在于寻找和确定存在于人思想中的这样一个结合点。”
在超现实主义者看来,超现实主义诗歌主要是一种探求知识的手段;借此,诗人就能够对凭感觉而了解的世界获得更清晰的认识。而正因为超现实主义诗人能够解决生活中的主要问题,所以他们又成为致力于改变人类现状的革命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并不要求遵守诗歌的传统技法,也不要求创造新的诗歌技法。超现实主义的诗作往往同散文没有明显区别。在勃勒东和艾吕雅这样一些超现实主义大师的诗作中,可以发现有一定的节奏规律。超现实主义诗人认为,词汇是有其自身生命力的意象。他们把种类殊别的许多“词汇一意象”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了许多闪光的诗歌意象。正是这类意象,而不是传统诗歌中常用的暗喻,构成了超现实主义诗歌意象系统的基础。
超现实主义诗歌的主题包括爱情、叛逆、奇特、自由、“欲望亢奋”、“黑色幽默”以及潜意识思想的世界。他们所说的爱情是指带有明显 *** 色彩的对女性的爱情。他们所谓的叛逆主要是指对逻辑原则、社会道德准则以及习俗规范的反叛。他们所说的奇特,指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都市文明中,取代理性逻辑、社会道德与习俗规范的一切奇特行为。他们所创造的“黑色幽默”,指一种带有爆炸性和自我解脱效果的反叛表现形式。他们主张“欲望亢奋”,因为他们认为人的所有感情欲望代表了生活的最终价值。
法国的主要超现实主义作家有:路易·阿拉贡(生于1897)、安托宁·阿托(1895—1948)、安德烈·勃勒东(生于1896)、艾梅·塞泽尔(生于1913)、勒内·夏(生于1907)、勒内·克勒韦尔(1900—1935)、罗贝尔·德斯诺斯(1900—1945)、保尔·艾吕雅(1895—1952)、于连·格拉克(生于1909)、米歇尔·莱里斯(生于1901)、邦雅曼·佩雷(生于1899)、弗朗西斯·皮卡比亚(生于1878)、雷蒙·克诺(生于1903)、菲利普·苏波(生于1897)和特里斯坦·扎拉(生于1896)。
要确定超现实主义运动开始的确切时间是困难的。正如勃勒东所指出,超现实主义最初是为了表述人的一种思想状态而出现的,其实这种思想状态早已散见于各国以往的漫长历史。但最早使用“超现实主义”这个术语的作家是法国的纪尧姆·阿波利奈尔(1880—1918),他的滑稽剧《蒂雷西亚斯的 *** 》(1917)所用的副标题即是“超现实主义戏剧”。“超现实主义”一词在勃勒东于1924年发表的《超现实主义宣言》中,获得了新的意义和准确的定义。同年,这个词又出现在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刊物《超现实主义革命》的刊名之中。该刊物的首任主编(1924)是皮埃尔·纳维尔和邦雅曼·佩雷,后由勃勒东继任(1925—1930)。超现实主义的第一篇作品是勃勒东与苏波合写的《磁场》,1919年发表在这两位诗人及阿拉贡主编的《文学》杂志。这篇作品是两位作者所进行的一种“潜意识自动写作”尝试。勃勒东1924年发表的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是关于超现实派在其所谓“英雄时期”的创作经验的总结。
1922年勃勒东和他的朋友们与达达主义决裂,由勃勒东接管了《文学》评论杂志的主编工作。从1922年到1924年,超现实派探寻并发现了他们进行超现实主义创作试验的领域——由催眠术导致的梦境以及能够进行“自动写作”的潜意识状态。1921年勃勒东受到了弗洛伊德的接见。弗洛伊德是勃勒东热忱崇拜的大师。弗洛伊德的理论后来对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的发展还受到许多其他作家与流派的影响。在法国文学界,对超现实派产生过明显影响的作家有:萨德侯爵(1740—1814),他对现实与传统的反叛成为超现实派的楷模;热拉尔·德·奈瓦尔(1808—1855),他主张外部世界与人的内心世界之间存在着一个结合点,他还是首次使用“超自然主义”这个术语的人;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他首次描写了现代人思想上的病态和紊乱;斯特凡纳·马拉梅(1842—1898),他认为诗人的主要作用类似于魔术师的作用;伊西多尔·杜卡斯(1846—1870),他在他的作品《马尔多罗之歌》中揭示了人的精神痛苦,表达了他对人的境况的关切;阿蒂尔·兰波(1854—1891),他强调生活的统一性与纯真性,提倡创造迷幻境界以及其他种类的异常思想状态;阿尔弗雷德·雅里(1873—1907),他创作了充满暴力与猥亵的幽默;以及纪尧姆·阿波利奈尔。
其他国家的作家中对超现实主义者发生过重要影响的有:德国的诺瓦里斯、冯·阿尔尼姆,英国的布莱克、柯尔律治、安·拉德克利夫、贺拉斯·瓦尔波尔。此外,黑格尔的哲学、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以及雅各·瓦歇(1896—1919)的榜样都曾对超现实派有过明显的影响。勃勒东曾于1916年在一家医院会见过瓦歇。1919年瓦歇自杀身亡后,他便被超现实主义者奉为他们所主张的“反叛”的象征。此外,超现实派还从各国的原始艺术中获得启迪与灵感。
从1924年到第二次世大战爆发这段时间,超现实主义运动创作了许多诗歌,例如阿拉贡的《永恒的运动》(1925)、勒内·克勒韦尔的《你疯了吗?》(1929)、罗贝尔·德斯诺斯的《弥诺陶洛斯》(1930)、保尔·艾吕雅的《爱情与诗歌》(1929)、勃勒东的《白发左轮枪》(1932)等。超现实主义者所创作的这些诗歌及大量散文作品体现了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生命力。
超现实主义从一开始就不赞成对各类艺术作严格的分割。因此,画家、雕塑家与诗人进行合作并相互借鉴。1933年,萨尔瓦多·达利(生于1904)在分析精神错乱状态的基础上提出了“妄想病分析法”。他提出的这个方法进一步推动了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发展。应用达利的方法可以发现超现实主义研究的对象,即在潜意识状态或在梦境中出现的情形。1938年在巴黎举行了一次国际超现实主义展览会,18个国家选送了超现实主义艺术的代表作。这次展览会表明,超现实主义运动已经扩展到了全球范围。
1930年,超现实主义期刊《超现实主义革命》易名为《超现实主义服务于革命》,这表明了超现实派于1925年摩洛哥战争之后对社会革命的重视。1933年超现实主义运动与 *** 决裂后,《超现实主义服务于革命》停刊。1934年出版的杂志《身体与财富》便成了发表超现实主义作品的主要刊物。1937年,勃勒东成了该杂志的负责人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勃勒东在美国创办了《VVV》杂志。1942年,他在耶鲁大学发表了题为《两次大战间的超现实主义》的重要演讲。嗣后他又撰写了《第三篇超现实主义宣言导论》,这篇文章于1946年连同前两篇《宣言》一起出版。大战期间,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绝大多数成员仍留在法国,并参加了抵抗纳粹的战争。早些年被勃勒东革除出超现实主义运动的阿拉贡以及1942年脱离超现实主义运动的艾吕雅,在这期间都写作了充满爱国 *** ,但仍带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技法的诗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超现实主义吸引了许多年轻的作家。尽管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文艺运动现已不复存在,然而它对文学艺术的影响至今不衰。1949年在巴黎举办了一次有24个国家参加的超现实主义国际展览会。勃勒东在战后发表的作品《秘诀17》(1945)、《傅立叶颂》(1947)、《诗集》(1948)、《黑色幽默选集》(1950,第一版1940)等,表明了作者面向未来,对人类生活必然变得更加美好抱着坚定的信念与乐观的态度。超现实派已经不可能出版像原来的《超现实主义服务于革命》那样具有广泛影响的刊物,但勃勒东仍继续致力于编辑刊物。他先是主办了《超现实主义正刊》,但历时不长;后又同罗贝尔·贝纳雍合办了《缺口》(1962年3月创刊)。除勃勒东以外,其他的超现实派作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也创作了许多具有吸引力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例如皮埃尔·德·芒迪亚格的《肮脏的岁月》(1948),乔治·谢阿德的《诗集(第二卷)》(1948),亨利·皮谢特的《主显节》(1948),艾梅·塞泽尔的《神奇的武器》(1946)等。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超现实主义对诗歌产生了不容否认的影响。当代的诗歌不仅具有美学欣赏意义,而且具有玄学认知意义。当代诗歌的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在法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诗歌语言的变革反映了超现实派在语言应用方面的革新试验。超现实主义关于 *** 、自由、幽默以及奇特行为的观念,业已成为西方现代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除诗歌以外,超现实主义对现代戏剧、小说、电影、绘画、雕塑等的发展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超现实主义对各类文艺的影响也不仅限于法国,而是遍及世界,因为事实上超现实主义运动已经发展成为20世纪一个重要的国际文艺运动。日本、埃及、前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德国、波兰、瑞典、英国、西班牙、意大利、阿根廷、墨西哥、美国等诸多国家都产生了自己的超现实主义诗人与画家,并出版了超现实主义刊物。在所有这些国家里,文艺界普遍信奉超现实主义的主张,认为诗人与艺术家同属一家、互相依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马尔多罗之歌mobi下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马尔多罗之歌mobi下载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