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一、浅薄:互联网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内容简介
在我们与计算机日益紧密相连的时代,生活中的许多体验都通过电脑屏幕上的虚拟符号实现,这引发了一个深刻的担忧:我们是否正在丧失人性,远离人与机器的本质区别。尼古拉斯·卡尔在《大西洋月刊》上的文章提出,"谷歌是否正在让我们变傻?"这个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互联网对我们的思维模式产生的影响的深入探讨。
卡尔在他的新作《浅薄》中,进一步深化了他的观点,探讨了互联网对智力和文化的影响。他揭示了互联网可能导致的智力后果和文化后果,提出了新颖且未公开的见解,他的论述引人入胜,令人信服地指出,所有信息技术都伴随着智能伦理的挑战。与印刷图书能让人全神贯注,促进深度思考和创新不同,互联网鼓励快速、碎片化的信息获取,遵循的是速度、效率优先的工业主义伦理,这正在改变我们的认知方式。
《浅薄》这本书详尽回顾了智能技术的发展,剖析了大众科学普及的影响,同时深入批判了现代文化中的问题。它像一面镜子,对现代人的心智状态提出了深度拷问。这本书无疑将永久性地改变我们理解和审视传媒与大脑关系的角度。
二、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内容简介
在我们与计算机日益紧密相连的时代,生活中的许多体验通过电脑屏幕上的虚拟符号来实现,这引发了对人性是否会丧失的担忧。尼古拉斯·卡尔在其《大西洋月刊》的文章中提出了“谷歌是否让我们变傻”的疑问,引发了公众对互联网对我们思维模式影响的深入探讨。他质疑,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时,我们是否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卡尔在新作《浅薄》中,进一步探讨了互联网对智力和文化的影响,揭示了之前未公开的观点。他揭示,信息技术带来了智能伦理的挑战,印刷书籍促进深度思考,而互联网则倾向于碎片化信息的获取,其伦理导向追求速度和效率,可能削弱我们的专注、沉思和反省能力。书中不仅涵盖了智能技术的历史,大众科学的知识,还包含了对文化现象的深刻批判,对现代人思维状态进行了深度拷问。
《浅薄》一书以其全面而深远的内容,必定会永久性地改变我们对传媒和大脑认知的理解方式,引导我们重新审视信息时代对我们的影响。
三、拒绝浅薄 |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尼古拉斯·卡尔提的这个问题,促使我飞快的把他出版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翻了个遍。这本近20万字书,我估计充其量只认真阅读了其中的十分之一,其余部分是一目十行甚至二十行快速略读的,情形大约就相当于现在你正准备用手指快速划过屏幕或是用鼠标滚轮迅速拉动滑动条相似。也许你还没打算这么做,但我的意识却提醒我此处应该分段,否则读者会因为段落太长而感到不耐烦。
如果你不幸被我言中,那说明毒已入体。
分它个段……
我的网龄超过20年,多年来,在电脑和APP的电子阅读上看了不少书,但始终还是觉得看电子书比印刷书缺少点什么。那些曾在电子书上留下的书摘和笔记,几乎从来未回头翻阅过。早已习惯把它们留在设备上等待翻阅,假如那些记录丢失了,大脑就仅留下一些可用于检索的碎片而已。不幸的是这样的丢失时有发生,我最常用的应对招数是把这些碎片提交到搜索引擎上去,大多数时候可以解决问题,但这样真的好吗?
苏格拉底讲过一个故事:多才多艺的神明特泰(Theuth)拜访了埃及国王赛穆思(Thamus),神想送给埃及人民一件礼物——写字。他说,写字将会“让埃及人更有智慧,并能增强他们的记忆力”,因为写字“为记忆和智慧提供了诀窍”。让神意外的是,国王拒绝了这份礼物,国王认为:把任何事都写下来,会把健忘注入他们的灵魂,他们的记忆训练必将就此止步,因为他们过于依赖书面记录,不再依靠自身记忆而是依靠外部符号去想事情。书写处理的字词不是记忆的诀窍,而是提醒的妙法。“ 不是真正的智慧,而是智慧的伪装 ”。靠阅读获取知识的人“ 貌似知识渊博,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一无所知 ”。他们的头脑将会“ 装满对智慧的自负狂妄,而不是装满智慧 ”
苏格拉底认为对字母这一技术的依赖会改变人的头脑,而且不是让头脑变得更好。他说,书写以外部符号替代内部记忆, 让我们面临变成浅薄的思想者的危险,障碍我们达到能够带来真正的智慧和幸福的智力深度 。
显然,对于现代的信息技术,卡尔也持有相同的观点。正如意大利学者和小说家翁贝托·艾柯的所说,苏格拉底表达了“一种永恒的担忧,新的技术成就总是会废除或毁坏一些我们认为珍贵,有益的东西,对我们来说,这些东西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价值,而且它们还具有深层的精神价值”。卡尔说,网络是一项“ 让人健忘的技术 ”。
是什么决定我们记住什么而忘记什么呢?
大量使用网络、手机这些会对我们的记忆力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儒释道哪一家都非常重视专注力的训练和博闻强记。子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佛在《涅盘经》云:“奢摩他,名为能灭,能灭一切烦恼结故;又名能调,能调诸根恶不善法故。又曰寂静,能令三业成寂静故。又曰远离,能令众生离五欲故。又曰能清,能清贪欲嗔恚愚痴三浊法故。以是义故,故名定相”。老子在《道德经》则指出感官刺激的危害,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丧);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但近百年来,科技日新月异,不断超越前人,但人类的智能却似乎正在走向消亡。或许就像电影黑客帝国中孟菲斯说的那样,人类的存在不过是作为机器的电池。猫奴们在猫星人眼里不过是铲屎官,在智能手机的角度看,人类难道不就等于是充电器而已吗?
如果人类明明自身一直在退化,却还大声宣称人类文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是不是有些诡吊?我们最初认为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可以把我们的零碎时间利用起来,但经过了这些年,显然,它们的作用是把一切都碎片化了。朝三暮四的故事,可以有新的演绎方式,把一个橡实切碎成二十份,早上六十份,晚上八十份,猴子们岂不更乐?
于是,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将“麻痹我们自然能力中最本质、最人性化的部分——用于推理、领悟、记忆和情感的能力”。究竟未来会如何姑且不论,很多针对超文本和多媒体的研究已经表明, 当网上五花八门的刺激导致大脑过载的时候,我们的学习能力会受到严重影响 。
2003年,荷兰一项研究将使用具有帮助功能的软件与使用没有此功能的软件的两组人对照测试,发现人们对软件提供的外在指导依赖越多,自身投入得就越少,最终学会的东西也就越少。残酷的真相是: 软件越聪明,用户越愚蠢 。
除了变蠢,还有一个坏消息: 我们的精力越容易分散,我们就越难以体验同情、怜悯等最具人性特征的微妙情感 。这个坏消息来自于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大脑与创造性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我想这并非是学者们故作惊人之语,如果我们对时下的新闻热点稍加观察,什么样的内容成为了热点,围绕这些热点后面的评论又是怎样,就能知道越来越多的吃瓜群众已经逐渐丧失了对事件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生命的同情心。人们正在越来越像量化大生产出来的机器。如果你在火车站的候车大厅或者上下班高峰的公交工具,看那一张张极为神似的面孔,也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卡尔写作《浅薄》一书期间,一度深受困扰,他索性和妻子一道从波士顿市郊搬到了科罗拉多山区,在那里没有手机,没有宽带,他取消了Twitter账号,停用了Facebook,关闭了博客、聚合新闻阅读器,减少了短信和电邮的使用,挣扎了几个月后,状态终于回来了,他发现自己可以心无旁骛地坚持写作几个小时了,也能专心致志地通读一篇学术性很强的论文了。开始有一种“更加心平气和、更能掌控自己思路的感觉”。
然而,休克疗法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人们将需要面对的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一场不仅关乎心灵成长或是堕落,而且关乎着事业成败的战争。众多商界的精英特别重视静坐,乔布斯,李嘉诚他们每天静坐并不是为了放松,而是为了保持思维的敏锐。打高尔夫,练书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某APP这样宣称: 认真,你就输了 。如果你想,嗯,它说的对啊……那你已经输了。
去尝试放下手机,离开键盘,重新拿起书本,拿起笔。到图书馆去借几本书,尝试慢慢的把它们读完,尝试写读书笔记。尝试每天静坐十分钟或者更长的时间。尝试独自健走或跑步。尝试一周选择一天,让自己处于离线状态,电话关机,不使用互联网,不使用微信和淘宝等等。
信不信,不用多久,你就会发现自己和世界都变得更美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浅薄大脑mobi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浅薄大脑mobi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