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贫思想(《清贫思想》作者是谁?)

清贫思想(《清贫思想》作者是谁?)内容来自百度知道,未防止网站被判断未恶意推广网站,本文链接屏蔽。需要文中的下载链接,可以到百度知道搜索。

文章目录:

  1. 清贫思想
  2. 《清贫思想》作者是谁?
  3. 《清贫》500字读后感

一、清贫思想

我的清贫思想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12

生活如此丰富,可感觉越来越平淡;每天奔波忙碌,内心却缺少了勇往直前的活力和激情;追逐了这么久,却很少体会到惊喜;拥有那么多,为什么越来越没有幸福感……曾经,我被这一系列想法叩问着之时,读到了《清贫思想》这本书。

这是日本作家中野孝次写的一本书。一经问世,迅速在物质至上的日本形成了一股阅读热潮,数月在十大畅销书排行榜上蝉联榜首,榜上有名达3年之久。

  这是一本有关传统文化、人生哲学的书。15个日本古典人物,用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阐释着日本文化的一个侧面:重视自己的心灵世界。这也正像中野孝次世界巡回演讲时说的,“日本并不只是世界认识的那样,沉湎于物品制造,一味崇拜金钱,追求现实的富贵荣华”,日本最值得夸耀的,就是这些古典人物身上散发的“清贫”。

主人公的思想穿越历史,面对今人,依然生机盎然。他们的共同之处是,生活尽量简朴,摆脱物欲缠绕,让心灵悠游于平和自由之境。所谓“清贫”,绝不是贫穷,而是主动放弃多余的物质追求,在简单、朴素之中体验心灵的丰盈充实,追求广阔的精神空间,也就是文中提到的“若知足,虽贫亦可名富;有财而多欲,则名之为贫”。

我读此书已无数遍,许多章节能背诵,并引发了长久深入的思考:富裕的日本人,为什么会喜欢这本书,钟情于“清贫”?

物质的极大丰富,自负的满足,将日本人引上了唯财富、唯物质的道路,忽略了精神世界的追求,人们变得自私、冷漠、亲情淡漠、前途渺茫,众所周知的过劳死、自杀频频发生在日本,人人自危,安全感顿无。由此,作者认为,物质的丰富和物质文明的发达,并不能使人得到幸福。而忽视了人的心灵需要,将会导致人的异化——人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人,成了“消费者”。日本人大概也深切体会到了这一点,所以导致了“清贫思想”的风行。

且看这些题目:“袋里有米,炉边有柴,还要什么”,“六尺草庵,悠闲无惧”,“青叶嫩叶,何等尊贵”……多么亲切、熟悉!你是不是会想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清贫”的古老记录和实践典范!所以,虽然作者文中也提到了中国文化,但我们必须非常清楚两个国度之间文化的渊源关系,否则愧对我们的祖先。

“清贫思想”,源自一颗安静的心灵。面对欲望享受,尽管纷繁复杂,坐拥自我,世界便归于宁静。

只是你要记住,拥有得越多,空间越小,容纳得就越小,也就无法享受那种大大小小有所收获之后的惊喜。反之,如果拥有得不多,就会有很大的空间,就会通过自己的双手,去赢得,去收获,那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之一。

中野孝次的《清贫思想》让我不忍释卷,也助我选择了朴素的生活。对于事业、理想,我已经学会了心平气和。对于需求,几乎降到了最低点。我愿意做一个特别能凑合的人,清贫安静地生活,看每天日出日落,听世界喧嚣的声音。

二、《清贫思想》作者是谁?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让我们一起探寻一本沉静智慧的书籍——《清贫思想》。这部作品,如同一盏明灯,由三联书店上海分店于1997年8月精心呈现,作者是日本的思想家中野孝次,他的文字犹如深邃的湖水,引导我们理解清贫的真谛与实践路径。

《清贫思想》并非简单的对贫穷的颂扬,而是对一种精神境界的深度剖析。它揭示了清贫并非物质匮乏的代名词,而是一种内心的富足和精神的独立。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在物质条件有限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实现心灵的丰盈。

阅读这本书,如同踏上一场精神的旅行,它教你如何在生活的简朴中提炼出生活的艺术,如何在物质的清贫中找到生活的价值。它不仅是一本指南,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引导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平衡与宁静。

通过中野孝次的文字,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清贫思想的魅力,更能学会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这种理念。无论是为了追求内心平和,还是寻求生活真谛,这本书都值得我们深入研读和思考。

在这个章节的结束,我们期待这本书能为你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带你领略清贫思想的深远影响。让我们一起,以更宽广的视角,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感受那份源于内心的富足。

三、《清贫》500字读后感

“清贫”不是贫穷,而是主动放弃多余的物质追求,在简单质朴中体验心灵的丰盈充实,追求广阔的精神空间。清贫思想可能产生于物质生活极其困乏之时,也可能产生于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之间。在困乏时,君子固穷,知足常乐,在富足间,收敛贪婪,抑制非分。而日本人中野孝次的这本《清贫思想》正是产生于当代日本经济空前繁荣、物质生活异常富庶的背景下。

现代文明对物质财富的依赖达到了极致,而实现这一文明的过程又伴生出诸多症结,其严重程度足以让全社会为之困惑。人口问题、环保问题、生态问题每每成为热点话题,企业效益下滑、就业形势严峻、股市动荡不安所产生的心理压力让人仓皇失措,而心灵间的冷漠自私、忧郁惆怅、沮丧自馁、浮躁烦乱更是似瘟疫般悉数染遍。医治现代病,中野君开出的却是古人的方剂。

清贫思想的哲学基础与理论支柱是禅宗,书中提到的西行、兼好、光悦、芭蕉、池大雅、良宽等人物在日本可谓家喻户晓,他们大都生活在16世纪。禅宗于南朝宋末�5世纪 由印度和尚菩提达摩传入中土,发中华禅宗之轫,唐宋时曾极盛,后于12世纪传入日本,几百年后便产生出了一批如上所述的思想者。一种思想的本土化过程无不例外是个漫长的经历,它需完成生吞、咀嚼、蠕动、反刍、消化的全过程,到16世纪时,这种思想通过这批文人、画家、 隐士、僧人的俳句、和歌、书画反映了出来,它已不是中式禅宗,更听不出它在印度遥远的绝响了。佛教在东汉时传入中国,几百年后产生出了陶渊明、“竹林七贤”式的具有清贫思想的文士,在他们身上,你很难辨析哪些是老庄哲理哪些是佛释道义,其全然被融汇了,杂糅进了主体文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就是一种清贫理念?再向上溯,孔子称赞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也是种清贫思想?与光悦等同时代的中国明代,更是出现了洪应明的《菜根谭》、张潮的《幽梦影》、陈继儒的《小窗幽纪》、吴从先的《小窗自纪》、屠隆的《娑罗馆清言》等“清言体”著述,将清贫思想的内涵进一步扩充,遗憾的是本书并未将这些日本之外的清贫思想提及,它们甚至是日本清贫思想的根源。

用昨日的良药,能否疗治今天的病症,这还需分析一下,这剂昨日良药是否痊愈过昨日的痛疴。孔子思想形成于“礼崩乐坏”,竹林七贤清谈于浊世,清言体盛行于颓废,而日本的16世纪正处于幕府政治的后期,皇权旁落,战争四起。历史上,清贫思想无不是以一种遁世姿态开放在废墟的墙角,以隐士的方式出现于不经意间的,要它来医伤疗毒,抓到的只能是沉塘时的那根稻草,救命是指望不上的。一种思想一经产生,往往有人就要急着拿来功利实用,如果真能如愿,那还叫思想吗?

清贫思想在过去不是,今天也不是主流思想。在日本,消除沙林毒气、少年自杀、经济萧条、银行倒闭、股市下滑、物价高昂等等恐惧的能是飘渺隐约、依稀恍惚的俳句和歌,能是影影绰绰、雾里镜中的茶道花艺?清贫思想如四季的更迭,在渐变中脱去冬衣,又如精心炮制的中药,须一副一副地煎,一碗一碗地饮,清贫思想医慢不医紧,在调养不在手术。在中国,优裕中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一代,其种种令人担忧的行为唤醒了蛰居有年的清贫思想,与自然相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不和谐让人不得不重温这一思想。清贫思想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理论基础,它还是一位不合流的谏官,时以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令所有在场者尴尬难堪。现代文明的路不可能只有一条,正如古代文明之花不只一朵一样,现代中国能否走一条不同于美日式的文明之路,清贫思想应该说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国已经走过了一条与其他文明不同的路。

清贫思想(《清贫思想》作者是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贫思想中野孝次mobi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贫思想中野孝次mobi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mobi图书网
mobi图书网管理员

上一篇:冯唐成事心法金句(冯唐成事心法——四个“有所”)
下一篇:azw3文件导入到ipad的kindleapp里面显示不了,但是电脑上能看_百度知...(azw3 格式书籍,手机用什么软件可以看? 谢谢!)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