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一、傅斯年经典文存内容简介
傅斯年经典文存是一部集结了我国杰出学者,历史学家,以及教育家傅斯年先生的精华之作。这部文集主要涵盖了傅先生在经学、史学和文学领域的深度思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元的知识画卷。其中,《诸子天人论导源》深入探讨了古代哲学思想,揭示了天人关系的哲学内涵;《墨子之非命论》则挑战了传统宿命论,倡导理性与自由的思考。《文言合一草议》是他对于古代汉语与现代表达的创新尝试,而《五言诗之起源》则为我们揭示了诗歌艺术的源头和演变。《战国子家叙论》则通过对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深入剖析,提供了历史研究的独特视角。
傅斯年的学术生涯与历史紧密相连,作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他以北大学生领袖的身份,对教育改革有着深远影响。他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期间,力主胡适回国主持学校事务,坚决执行“北大决不录用伪北大的教职员”的原则,这一举措有力地维护了学术的纯粹性,将如周作人等不符合学术标准的人物排除在外,彰显了他坚持真理、严谨治学的精神。
二、傅斯年的著作列表
其著作编为《傅孟真先生集》。
主要著作有:《东北史纲》(第一卷)、《性命古训辨证》、《民族与古代中国》(稿本)《古代文学史》(稿本);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有:《夷夏东西说》、《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的社会的缘故》、《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之想象》等。有《傅孟真先生集》六册。
——《青年的两件事业》,《晨报》,(7月3日,5日,1920年)
——《周东封与殷遗民》,《傅斯年全集》(以下简称《全集》),3:894—903页。
——《中西史学观点之变迁》,《傅斯年档案》,II:945。
——《中国近三百年对外来文化之反应》,《傅斯年档案》,I:708。
——《发刊词》,《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1,(1927年),3。
——《傅孟真先生集》,台北,1952年,5卷本。
——《傅斯年全集》,台北,1980年。
——《傅斯年选集》,台北,1967年,10卷本。
——《傅斯年学术论文集》,香港,1969年。
——《先秦文籍的演化》,“傅斯年档案”,I-433。
——《性命古训辨证》,《全集》,第二册,492--736页。
——《夷夏东西说》,《全集》,第三册,823-893页。
——《留英纪行》,《晨报》,(1920年8月6日、7日)。
——《论哲学门隶属文科之流弊》,《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8月10日)。
——《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观察》,2:1(1947年),6-9页。
——(孟真)《美感与人生》,《晨报》,(1920年7月7日、8日、9日、10日。)
——《欧游途中随感录》,与史语所的行政文件混在一起,没有序号。
——《社会革命:俄国式的革命》,《新潮》,1:1(1919年),128—129页。
——《时代的曙光与危机》,王泛森与杜正胜合编:《傅斯年文物资料选辑》,台北,1995年,34页。
——《宋子文的失败》,《世纪评论》,1:8,(1947年),5-7页。
——《大东小东说》,《全集》,第三册745-758页。
——《谈两件努力周报上的物事》,《古史辨》,北京和上海,1926-1941年,7卷本,第二卷288-301页。
——《东北史纲》,北京,1932年,此书由李济改写为英文。
——《历史上的东北:一个大纲》,北京,1932年。
——(孟真)《要留学英国的人最要先知道的事》,《晨报》,(1920年8月12日、13日、14日、15日)
——《禹贡九州释名》,“傅档”,II-637。
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吴金鼎,郭宝钧,刘屿霞,《城子崖》,南京,1934年。
《傅斯年先生二、三事》,《傅故校长哀挽录》,台北,1951年,6—7页。
“傅斯年档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三、傅斯年评价陈寅恪,说他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哪位大神知道这句...
吴宓文集
陈寅恪与傅斯年
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教学和史学研究工作。他热爱祖国,治学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在史学研究中写出了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对我国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敬。寅恪不仅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渊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有《诗存》问世。其平生著作,经过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柱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先集》已于1979年编纂成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四、为什么傅斯年说陈寅恪300年来第一人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教学和史学研究工作。他治学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在史学研究中写出了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对中国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陈寅恪治学主旨“在史中求识”。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中国的历史考据学。
陈寅恪不仅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渊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有《诗存》问世。其平生著作,经过他的学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已于1979年编纂成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傅斯年
陈寅恪少时即博闻强记,后留学日、德、法、美、诸国,能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文字,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他在海外留学23年却不拿半个文凭,在他眼里那仅是一张废纸而已。陈寅恪也没有考博,他后来说:“考博士并不难,但想到要在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而没时间学其他知识,就觉不值。”
1926年,陈寅恪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和清华园里那些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不同,陈寅恪通常都穿着长袍,带着可以遮盖住耳朵的皮帽,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会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个书店来送书的老板。
因为四大导师中的梁启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王国维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读书顾问,于是陈寅恪在上课第一天就给学生们送了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意指你们既然是梁、王的学生,也就是南海圣人的再传弟子、溥仪的同学,说得学生们如坐春风、喜不自禁。他又说:“我讲课有‘三不讲’,即 ‘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开始有人对此不信,后来发现陈寅恪确实纵横古今、贯通中西。他在课余分析各国文字的演变,竟把葡萄酒原产何地,流传何处的脉络,都讲述得一清二楚。
也因此,他的课就连朱自清、冯友兰、吴宓那样的名教授也一堂不漏地来听。 而且每个人都是“慕名而来,满载而归”。郑天挺称他是“教授的教授”。姚从吾说:“陈寅恪先生为教授,则我们只能当一名小助教而已。傅斯年也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傅斯年文集mobi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傅斯年文集mobi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