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一、出自文学名著的有画面感的文字100字左右
早晨美极了,太阳照耀着菩提树顶,这些树在秋天的新鲜的气息下,已经渐渐发黄了。宽广的湖面静静地在阳光下闪耀着。睡醒了的天鹅从长满湖岸的短树丛下庄严地游了出来。[(俄)普希金:《上尉的女儿》]
这是一个明媚清新的早晨;细小的云片在浅蓝明净的天空里泛起了小小的白浪,晶莹的露珠一滴一滴地撒在草茎和树叶上,蜘蛛网上沾了露水,银子似地闪闪发光;润湿的黑土仿佛还留着玫瑰色的晨曦的余痕;百灵的歌声骤雨似地漫天落下。[(俄)屠格涅夫《父与子》]
太阳在这个时候,成了一个大的红色的轮子落在远处的山边上,那些层层叠叠的群山,都变成紫褐色的一抹,涂在天际线上。白河里的水波,和着天空的云彩,都变成了血色的,五颜六色的放出一个傍晚时候的光辉。(丁玲:《给孩子们》)
湖水静静地横在下面。水底出现一个蓝天和一轮皓月。天空嵌着鱼鳞似的一片一片的白云。水面浮起一道月光,月光不停地流动。对面是繁密的绿树,树后隐约地现出来假山和屋脊。这一切都静静地睡了。树丛中只露出几点星子似的灯光。湖水载着月光向前流去。……两边高的山石遮掩了湖水,仿佛那里就是湖水的界限。(巴金《秋》)(删节的文字和标点是:但是,琴的眼光被拦住了:)
[内容选自《文学描写辞典》,由回答者录入。]
二、传统写作教材是否对网文写作帮助不大?
肯定是有用的,没有内涵的网文小说就如同没有灵魂只有躯壳。有一些网文小说值得大家二刷三刷肯定不是没有内涵用词干巴的。
这么多的传统教材总被人忽略,而避免没有内涵用词干巴的方法就是传统教材!接下来就给大家讲解一下传统教材有什么用!
1.《中国历代官职大辞典》
豆瓣评分:8.3分现在的网文市场越来越大,读者的选择越来越多,所以要求也更高,不像以前那样饥不择食。特别是古言网文,对官职的敏感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有了这本书就可以很清晰的知道各个朝代官职大小的不同。
2.《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豆瓣评分:6.4分不只是古代言情要注意,现代言情也要注意一些文化常识,因为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有一些沿用至今,而且现代剧的军事家庭一般也是注重文化氛围的。
全书将了礼俗、宗法等不同类型的常识,很好翻阅,值得拥有。
3.《红楼梦》
豆瓣评分:9.6你没有看错!就是这本四大名著之一的小说。为什么把它归于传统教材,因为它就是教科书级别的小说!
只要你认真看了这本书,一定能学到一些曹雪芹的写作手法,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大成之作!
4.传统的语文书教材。
基本上语文书的每一个文章都是各大作家的优质作品,小说构思巧妙且剧情紧凑,散文用词优美且感情细腻,只能说是每个小说人的典范。语文书的文章乍一看和写小说没关系,但你的理解程度都反应在了你的文字里!
5.《最佳男性描写辞典》
《最佳女性描写辞典》
豆瓣评分:8.5这两本书收录了中外名著中对女性男性描写的精彩部分,分为外貌、行为特征、表情、身姿、面容、服饰六个方面,很适合写小说用来刻画人物。
虽然这本书年生不短,非常传统的教材,但一点儿不过时,对写作非常有帮助。
希望各位作者宝宝们对传统教材引起重视!不要忽视传统教材哦!多好的书呀,正确使用这些传统教材可以少走几年弯路啊!
三、朱金顺人物介绍
朱金顺
朱金顺1936年8月生,河北乐亭人。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要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兼及写作理论研究。
中文名:朱金顺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乐亭
出生日期:1936年8月
职业:教师
主要成就:现代文学史专家,写作学教研专家
代表作品:《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名著辞典》
性别:男
职称:教授
个人简介
朱金顺,男,汉族,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我国知名的现代文学史专家,写作学教研专家。1936年8月1日生,出版了《写作基础知识》(合著)、《范文读本》、《写作通论》、《散文写作常识》《范文讲析》等。1979至1997年为本科生讲课,并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开课有:“五四散文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新文学史料学”、“现代文学专题”等。出版著作有:《五四散文十家》、《新文学资料引论》、《新文学考据举隅》。编过《鲁迅讲演资料钩沉》、《朱自清研究资料》。主编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名著辞典》。
朱金顺治学背景
写作课各种教材的编撰,则是我写作学研究的成果。50年代末,是讲究服从分配的年代,个人兴趣要绝对服从于工作需要。1960年初,我走上讲台的时候,全国高校都没有写作课教材,我们这些年轻的助教们,是各自找理论、找方法的。当时我是参考叶圣陶的《作文论》、夏_尊的《文章作法》和他们的《文心》的,讲过些什么,如今早已忘记了。大约到了1964年,教研室的同志们,都认为该有份教材吧,我们曾铅印过部分讲义,记得“议论文写作”是我写的。1965年,写作教研室曾编过一本教材,当时我是教研室秘书,是这本教材编写的组织者之一,所以记得此事。书名为《写作知识讲义》,全书共九章,按主题、材料、结构、语言、修改、文风及记叙文、议论文等题撰写。我执笔的是《修改文章》《批改作文》《议论文的写作》三个题目。讲义全部写好,由学校印刷厂已排好清样,等待付印。可惜因“*”开始而没有印成,如今有一份改好的清样留在我手中,扉页上有“内部使用、注意保存”、“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写作指导教研组编写,一九六六年三月”等字样。这本供本系、外系一年级使用的写作教材,终于没能印出。认真说,这是北师大中文系写作教研室建教研室以来,集体撰写的第一本教材,可惜没有印出,在执笔者中,如今有两位已经故去了。70年代初,随着校内外教学活动的需要,教研室编印过一套写作教学,按文体成册,先后出过六七本。我负责编撰的《散文》《杂文》《修改文章》三本,均已内部印行。这套书在校内和北京一些学校、工厂、单位发行过,影响较大。此书的体例是:第一部分为写作知识,编写人撰稿,讲述这种文章的写法。第二部分是范文选,选“五四”以来这类文体的名篇。第三部分是,选名家谈这类文章写法的文字,以为参考。这套书虽为内部交流教材,但印得很考究,统一封面,均32开本,每本200至300页。可惜全套书,没有印完,因为有些计划中的题目没有编出,教研室的人员就有了变动。当年我以教研室秘书的身份,参与了这项工作,不仅自己编写了几个题目,还负责了其他题目的组织和编印事务。当时年轻,精力充沛,写作教材的编印,成为潜心治学的中心;同时,还有时间弄自己有兴趣的新文学版本。1974年至1975年,学校要求各系开门办学,中文系到郊区办师训班,校内则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当时认为写作课是有用的,而正好我们写作教研室在北京也小有名气。这样,北京人民出版社便来约稿,请教研室撰写“写作辅导读物”,这些工作我都参加了,这就是我当时的治学内容。但公开出版时不许个人署名,只能用一个“写作辅导读物编写组”的名字出版,头一本连这都不行,在中文系前边还要加上北京某工厂的名字。当年的编教材出版,就是如此艰辛呢!翻翻当年出版物,有这样两本书:第一本是《写作常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8月第1版;第二本是《常用文体的写作》,北京出版社1978年8月第1版。两书版权页上均无印数,但我知道印数是不少的,如今却都各只剩一本样书了,想再多找一本也不能了。当时没署名,也没报酬,叫你写,给你出版已经不错了。想想这三十年的往事,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就是如此治学的。《写作常识》一书,是写作的总论部分。全书共八题,约14万字,有《表现的方法及应用》《文章的改动与润色》两题是我执笔的。但书中没有署名,也不留作者的痕迹,劳动成果全变成集体的了。《常用文体的写作》一书,则是文体写作部分。全书共九题,约有17万字,其中《村史、家史、厂史》《政治评论》《杂文》三题是我撰写的。出版虽则到了1978年,但依然不能署名发表,书还是用“写作辅导读物编写组”的署名出版的。实则这两本书的作者共有四人,已时过境迁,我就不提那三位合作者的名字了;这种合作并非自愿结合,乃是领导上指定的。这两本书是如此出版的,如今要翻翻,其幼稚和错误,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写作课教材方面,这却是草创阶段的成果,其中也留着我三十年前治写作学的印痕。两书的出版,特别是《写作常识》一书,在同行中产生了很大影响。1977年,全国高校恢复招生,这可是中国教育史的一件大事。为此,随后在武汉开了全国高校文科教材会议,会上确定了多种“高校文科教材”,较为成熟的专业,定出的教材还不止一种。写作课各校都开设,但向来无教材,会上决定,教育部认定北师大中文系的《写作常识》修改后为写作课教材,而且是全国唯一的写作课“文科教材”。也许这就是我多年研究写作学,长期开设写作课的一种酬劳吧,我们的治学、研究得到了肯定。《写作常识》经过讨论、修改后,改名为《写作基础知识》,由北京出版社1979年11月初版,封面上有“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字样。全书仍由撰写《写作常识》的四人执笔,署名改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写作基础知识》编写组。但毕竟有了一点进步,在《出版说明》中,说明了各题的执笔人。全书共十题,我撰了四题:《叙述和抒情》《描写和对话》《议论和说明》《修改文章》。十多年来,我写过多本内部和公开出版的写作课教材,还是第一次在出版说明里公开了作者名字,也许这就是我十八年研究写作学的一种肯定了,尽管我的兴趣在新文学研究,写作学只是我治学的一部分。《写作基础知识》印数甚多,我保存了它的第1版,版权页上标明印数为33万册,恐怕80年代初期的文科大学生,许多都用过这本写作课教材吧!
1979年我调入现代文学教研室,1980年就为中文系一年级新生讲授中国现代文学这门基础课了,按说该与写作课告别了,写作学方面的研究也该停止了。但是没有,命运是不随人的意志决定的。好像是1980年,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语文类1982年向全国招生,用广播的形式授课。教育部召集部分高校领导开会,确定开设九门课,北师大中文系分得两门课,其中之一就是写作课。任务领回,好像也没法拒绝,这门课确定的教材是《写作基础知识》,讲课人自然是刘锡庆先生和我,因为我们二人是该教材的主要执笔人。1981年至1982年,许多时间又花在了研究写作课上了,虽然这时我的专业是现代文学,写作课已经变为副业,那治学的功夫可没少用。先是写讲稿和去中央广播电台录音,后是编教材和改讲稿,再后是开播后为若干电大系统的杂志写辅导文章。语文类1982年招生,经济类1983年招生,再后还有政治类招生,前前后后到1985年才算结束。这里该感谢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这门写作课在不通知我的情况下,另请了主讲教师,我也就不必再为它奔忙了,专心治我的新文学去了。
1981年至1982年的那套写作课的讲稿,先是录音广播,后来中央电大还内部印过。我和刘锡庆先生是此课的主讲教师,我们的课时一样,每人一半教学任务。在讲稿基础上,修改成了一套写作课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全套共四册,依次是:1.《范文读本》,朱金顺、刘锡庆编,吴伯箫作序,北京出版社1982年7月第1版。我们讲写作知识,要配合讲解范文,特别是讲各种文体的写作时,更要讲解一些名家名篇。《范文读本》就是把我们预备讲解和供学生阅读的,选了一本,供他们学习写作课之用。选文有“五四”以来的名篇,也有一些时文。它虽是选本,也费了不少时光,其中表现的自然是选家的倾向了。2.《写作通论》,刘锡庆、朱金顺著,黄药眠作序,北京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这是我们讲授《写作基础知识》广播稿的修订稿,全书共十题,后五题为我撰写,它们是:《叙述和抒情》《描写和对话》《议论和说明》《修改文章》《文风》。因为前四题在《写作基础知识》中,也是我写的,如今再讲,再写,也并非易事,不仅要改换例子,讲法也要有新内容。这本书印数甚多,流传甚广。它第1版印时,为语文类第一届学生已讲过,是为第二届学生和经济类学生预备的教材,所以第1版就印了110万册。后来,不仅电大用为教材,普通高校也多用它为教材,我手边有一册2002年1月第22次印刷的本子,其实那时电大写作课早不用它了,印数累积已将近276万册,这第22次所印,还有8000册呢!虽然我早已让出写作教学的阵地,多年已不再研究写作教学问题,但是,我说一句不知天高地厚的话,我们的《写作通论》在八九十年代的写作教学领域,是有历史功绩的。
3.《诸体述要》,朱金顺、刘锡庆著,钟敬文作序,北京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这是我们为1982年电大语文类学生讲授常用文体写作讲稿的修订稿。全书十题,每人五题,我撰写的题目是:《散文》《杂文》《论文》《思想评论》《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第一届电大写作课,上学期讲总论,使用教材是《写作基础知识》,下学期讲十种常用文体,同时讲解一些范文。那些文体写作知识,从交稿到出版,都迟了,虽然书上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字样,实则电大教学已不用此教材,第1版印数仅23000册,后来也没再版过。4.《范文讲析》,刘锡庆、朱金顺等著,郭预衡作序,北京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范文读本》一书,收此类文选41篇,其中约三分之一我们在广播课中讲解过,有讲稿内部印过。为了与《范文读本》一书配套,我们收集起来。那三分之二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范文,我们请了十几位同行,进行了分析讲解,这样合为《范文讲析》一书,作为写作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的第4种,交北京出版社出版。由于我们交稿迟了些,中央电大写作课教师换了人,此书没能及时出版。到1990年出版,第1版仅印760册,社方出版只是纪念性质,已没有发行意义了。这41篇讲析文章中,只有9篇是我写的。讲解范文,是写作课教师的基本功,几十年来,讲过不少,却大多没有集印呢!80年代初,为中央电大写作课编教材、出版教材,又用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最后,画上句号,算是结束了我这个领域的学术生涯。虽然从学生时代起,我就喜欢新文学,也用过不少力气,但工作需要占去了我二十年时间,我们那一代知识分子,总是以服从需要为天职,兴趣是第二位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外文学名著描写辞典 mobi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外文学名著描写辞典 mobi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