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倔强: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是一本由邢超撰写的关于中国近代历史的书籍,出版社为中国青年出版社。该书于2013年7月1日出版,共368页。
本书主要叙述了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的历史、峡谷中的激流、中国近代史丛书。作者认为,晚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呈现出倔强的气质,整个社会在西方文明袭来时,表现出保守和顽固的态度。这种倔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咸丰帝不允许外国公使驻京,甚至为此不惜与英法两国开战;
2. 倭仁、李鸿藻、叶名琛等士大夫排斥西洋器物,反对社会变革,顽固得几乎不可理喻;
3. 广大民众对西方事务始终持排斥态度,反入城”事件、“教案”、义和团运动不断爆发。
此外,作者还指出,晚清士人们把儒家学说视为信仰,对中华传统文化守望、坚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在晚清的士大夫中,“苟利国家,生死以之”的担当意识是普遍存在的,这是儒家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这种担当意识不仅在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名臣身上体现,甚至在李鸿藻、吴可读、翁同龢等被称为“顽固派”的士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这本书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的历史,揭示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倔强特质及其对国家命运的影响。作者认为,这种倔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并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致命的倔强: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作者简介
邢超,山东淄博人,生于1969年12月。著作有《国民党那个时代:1919-1950》《失稳的帝国: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致命的倔强: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等。
致命的倔强: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目录
前 言 一个倔强的时代
第一篇 疼痛的作用
第一章 一个人的战斗
一个倔强敬业的人
“亚罗战争”的由来
他撑起两根硬骨头
第二章 保险丝一样的命运
习惯于用炮舰说话
没有回来的苏武
留在广州城里的巡抚
天津城内,谁的眼泪在飞
第三章 意气用事的皇帝
强盗面前耍心机
把条约看成了废纸
意气用事和不厚道
第四章 真的感到了疼痛
落荒逃走的皇帝
是谁点燃了圆明园
相当于失去了一个新疆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五章 这个女人不简单
越靠近皇权越凶险
一个女人升上来了
年轻太后的老辣手段
给慈禧找个理由
第六章 倡导洋务的王爷
总理衙门是这样来的
孔门弟子,鬼谷先生
求“生”若渴的同文馆
“阿思本舰队”事件
第七章 站在大门口的洋人
为什么把海关交给洋人
赫德的成功靠什么
洋人的心思谁来懂
把洋人当作自己人
越来越神气的传教士
第二篇 支撑与下沉
第一章 忧郁的守望者
理想的家园越来越远
以旧文化迎接新世界
令人心胆俱裂的大祸
一个“不信书,信运气”的人
第二章 倔强的裱糊匠
最有权势的汉臣
洋务运动的主将
可贵的担当意识
被众人说得不像样子
陷在泥沼中的牛车
第三章 大清幸有左宗棠
燃起造船的热情
收复新疆的伟业
抬棺入疆,索要伊犁
第四章 “青牛角”的变异
李鸿藻是谁
不清澈的“清流”
一只“青牛角”
发展是硬道理
不能忘记张之洞
第五章 绣在屏风上的鸟
官办的江南制造局
官督商办的招商局
事机凑泊,种豆得瓜
第六章 专制社会的重力
斗争无处不在
光绪帝从何而来
政权尽归西宫
越下沉越黑暗
李鸿章的新敌人
第七章 一个先知者的遭遇
一个批判主义者
暗室里的烛光
群起而攻之
如同一只孤雁
没有启蒙,苦难便是代价
第三篇 狼烟四起
第一章 跃跃欲试的恶邻
日本为何没有说“不”
一个欺软怕硬的家伙
不怀好意的敲门
窥见了对方的虚弱
第二章 北洋海军是怎样建成的
为所受的侵略付出报酬
警觉来得并不迟缓
半路杀出来一个赫德
威风凛凛的舰队
第三章 无法飘扬的龙旗
骑马的水师提督
海军军费到底去哪了
李鸿章送走琅威理
海军是朽木上的花朵
第四章 徒劳无益的战争
摆在慈禧面前的难题
站在马江江畔的书生
终点又回到起点
惊醒了士大夫阶层
第五章 朝鲜升起的风暴
琉球变成了冲绳
给炸药接上引线
轰然爆发的政变
第四篇 梦醒时分
第一章 迫在眉睫的战争
整个岛国充满敌视
日本海军后来居上
急切地登上东亚大陆
李鸿章息事宁人
第二章 泥潭里的李鸿章
开宗明义第一章
非闹出动静不可
为什么不增兵朝鲜
陷于外交的迷雾
百喙不能自解
难逃被批判的命运
第三章 暴风雨中的北洋
甲午战争的序幕
很不安静的朝堂
糜烂不堪的前方
惨痛的平壤之败
悲壮的黄海大战
第四章 被淹没的帝国
跨过鸭绿江的武士
危局中的翁同龢
山东战场上的“清流”
北洋舰队的沉没
清军到底败在了哪里
第五章 千古梦断在马关
屈辱的乞和之路
薄海惊心的伤痛
不能割舍的京师
轻于一掷的台湾
第六章 甲午之后的风云
战争后的李鸿章
战争后的翁同龢
成为暴发户的日本
甲午后的晚清社会
后 记 在震荡中前行 _ 398
主要参考书目 _ 400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