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是由美国历史学家彭慕兰所著,黄中宪翻译,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一部经典历史经济学著作。本书自出版以来,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畅销不衰,成为加州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东西方的经济发展比较
彭慕兰在书中通过对大量材料的深入研究,比较了18世纪英格兰和中国经济核心区的相似之处,包括人均预期寿命、农产品市场、劳动体系等方面。他提出,东西方在经济发展道路上原本相近,西方并无显著优势。
欧洲的分流与优势
彭慕兰指出,19世纪欧洲与亚洲的分道扬镳,主要得益于欧洲在煤炭资源方面的地利,以及跨大西洋贸易带来的新世界资源。这些因素帮助欧洲克服了生态限制,推动了人口增长和制造业专业化,从而走上了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发展道路。
亚洲的经济发展停滞
与此同时,亚洲的经济发展却陷入了停滞。东亚经济核心地区被迫走上了劳动密集型、资源节约型的道路,与欧洲的发展路径形成了鲜明对比。
21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
在21世纪的今天,彭慕兰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500年前开始的大分流所形成的世界经济格局是否已经终结?这个问题引导读者思考当今世界的经济走向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问:彭慕兰在《大分流》中提出了哪些关键观点?
答:彭慕兰认为18世纪东西方经济发展道路相近,欧洲在19世纪因煤炭资源和新世界贸易而获得发展优势,而亚洲则陷入经济发展停滞,提出了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是否终结的问题。
作者简介 · · · · · ·
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6年起),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2013—2014年)。1980年于康奈尔大学获学士学位,1988年于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史景迁。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代表作有《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获1994年费正清奖)、《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获2000年费正清奖)等。
目录 · · · · · ·
导论 欧洲经济发展的比较、关联与叙事
第一部分 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的世界
第一章 欧洲领先亚洲?
——从人口、资本积累与技术解释欧洲发展
第二章 欧洲与亚洲的市场经济体
第二部分 从新风气到新经济?
——消费、投资与资本主义
导论
第三章 奢侈性消费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第四章 看得见的手 ——欧洲与亚洲境内的商行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资本主义”
第三部分 超越亚当·斯密与马尔萨斯
——从生态限制到持续性工业成长
第五章 共有的限制
——生态不堪负荷的西欧与东亚
第六章 废除来自土地的限制
——美洲这个新型边陲地区
附录
附录A 对1800年左右德意志与北印度的人均 陆路载运量的估计与比较
附录B 对18世纪晚期用在华北与欧洲农田之粪肥的估计,以及对因此产生之氮流量的比较
附录C 对法国、岭南与华北部分地区之森林覆盖率与燃料供给量的估计(1700—1850)
附录D 对多种进口品为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初期的英国所提供之“幽灵地”面积的估计
附录E 对长江下游地区乡村纺织工人收益能力 的估计(1750—1840)
附录F 对1750年及其后长江下游地区和整个中国棉花、丝产量的估计
——与联合王国、法国和德意志比较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的世界
第一章 欧洲领先亚洲?
——从人口、资本积累与技术解释欧洲发展
第二章 欧洲与亚洲的市场经济体
第二部分 从新风气到新经济?
——消费、投资与资本主义
导论
第三章 奢侈性消费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第四章 看得见的手 ——欧洲与亚洲境内的商行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资本主义”
第三部分 超越亚当·斯密与马尔萨斯
——从生态限制到持续性工业成长
第五章 共有的限制
——生态不堪负荷的西欧与东亚
第六章 废除来自土地的限制
——美洲这个新型边陲地区
附录
附录A 对1800年左右德意志与北印度的人均 陆路载运量的估计与比较
附录B 对18世纪晚期用在华北与欧洲农田之粪肥的估计,以及对因此产生之氮流量的比较
附录C 对法国、岭南与华北部分地区之森林覆盖率与燃料供给量的估计(1700—1850)
附录D 对多种进口品为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初期的英国所提供之“幽灵地”面积的估计
附录E 对长江下游地区乡村纺织工人收益能力 的估计(1750—1840)
附录F 对1750年及其后长江下游地区和整个中国棉花、丝产量的估计
——与联合王国、法国和德意志比较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