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经济学》是美国著名经济专栏作家亨利·黑兹利特专为大众撰写的经济学入门经典 ,由中信出版社于2008年推出中文版 。全书以"一堂课"为核心理念 ,通过三大部分26章的精炼结构 ,系统剖析了公共建设 、税收 、信贷 、就业 、关税 、价格管制等26个核心经济议题 。黑兹利特用最通俗的语言揭示复杂经济现象的本质逻辑 ,直指"破窗理论""节约悖论"等流行谬误 ,帮助读者建立"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经济学思维——即不仅要关注政策立竿见影的效果 ,更要预见其长期 、隐性的连锁反应 。这本仅198页的小册子 ,堪称用常识破解经济迷雾的启蒙利器 。
核心思想与独特价值
本书最鲜明的特色在于其"一课贯通"的哲学:所有经济问题都可归结为"关注政策的长远影响而非短期效应"这一根本原则 。黑兹利特以"破窗谬误"为切入点 ,批判了"破坏创造财富""消费拉动经济"等片面观点 ,强调生产而非消费才是经济进步的源泉 。他特别指出 ,政府干预往往因忽视市场自发调节的复杂性而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例如房租管制看似保护租户 ,实则导致房源减少与居住质量下降 。这种穿透表象 、直击本质的分析方式 ,使本书成为抵御错误经济思想的"思想疫苗" ,尤其适合希望建立系统经济学认知的初学者 。
常见问题解答
问:这本书适合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吗? 答:完全适合 。作者刻意避免专业术语和数学公式 ,而是通过生活化案例(如修鞋匠 、铁路公司)阐释原理 ,被赞为"用铅笔写就的经济学巨著" 。 问:书中观点是否过时? 答:虽初版于1946年 ,但其揭示的"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分析框架具有永恒性 。2008年金融危机后 ,书中对信贷扩张 、通胀风险的警示更显前瞻性 。 问:与其他经济学入门书有何不同? 答:不同于教科书式的体系铺陈 ,本书以"破谬"为主线 ,像手术刀般精准解剖常见认知误区 ,更侧重培养批判性思维而非知识灌输 ,被誉为"经济学领域的《常识》" 。
作者简介 · · · · · ·
亨利‧赫兹利特(Henry Hazlitt)
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专栏作家 ,《福布斯》杂志总编辑斯蒂夫•福布斯尊称他为“20世纪最杰出的经济新闻人” ,当代“自由至上主义者”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重要成员 。
他曾供职于《华尔街日报》 、《纽约邮报》 ,后来又为《纽约时报》撰写经济方面的文章 。1946~1966年 ,他在《新闻周刊》开设固定专栏 ,撰写经济学普及文章 ,引导数百万读者了解经济学基础知识 ,传播自由经济理念 ,影响力极为深远 。
《一课经济学》是他的第一本重要著作 ,这本书1946年一出版即成为当时的畅销书 ,至今已被翻译成8种文字 ,在全球销量早已突破百万 。他一生勤于写作 ,撰写了18本专著和无数的评论文章 。其重要著作还有《道德的基础》 、《凯恩斯经济学批判》等 。
目录 · · · · · ·
第一版序
第一部分 主旨
第1章 关于这堂课
第二部分 课程的应用
第2章 破橱窗
第3章 战祸之福
第4章 公共建设工程与税收
第5章 税负抑制生产
第6章 政府信贷扭曲生产
第7章 诅咒机器
第8章 分散工作机会的企图
第9章 遣散军队和裁减公务员
第10章 盲目崇拜充分就业
第11章 “关税保护了哪些人?”
第12章 积极出口
第13章 “平准”价格
第14章 拯救×产业
第15章 价格体系如何运作?
第16章 “稳定”价格
第17章 政府管制价格
第18章 房租管制的后果
第19章 最低工资法
第20章 工会真的有办法帮助劳工提高工资吗?
第21章 “有足够的钱买回商品”
第22章 利润的功能
第23章 通货膨胀的幻景
第24章 抨击储蓄
第25章 课后回顾
第三部分 30年后的这一课
第26章 30年后的这一课
后记及参考书目
注释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