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主编:徐中玉 ,1915年生 ,江苏江阴人 。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和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 。历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中文系主任 、文学研究所所长 、全国高教自学考试中文专业委员会主任 ,上海作家协会主席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 、《文艺理论研究》主编等 。主要作品有《论苏轼的创作经验》 、《关于鲁迅的小说杂文及其他》 、《古代文艺创作诗集》 、《现代意识与文化传统》 、《激流中的探索》等 。其主编的《古文鉴赏大辞典》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一等奖 ,《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获国家图书出版最高荣誉奖 。其主编的《大学语文》 ,累计印量数千万册 ,在同类教材中市场占有率最高 。
内容介绍:
这套“中华经典诗文之美”丛书 ,让我们认识自己的来路 ,知道自己的去路 ,“以古人之规矩 ,开自己之生面” ,编写团队阵容强大 ,权威性强 ,既可作为大中院校师生治学研究之参考;选篇经典 ,注解精当 ,又可作为都市白领修身养性 、怡情悦心之日常陪伴 。
《诗经与楚辞》本书的选注 、说明 、集评 ,主是为帮助广大读者来浏览和欣赏诗经与楚辞 。在编选意图上 ,除着重考虑思想性和艺术性外 ,还注意到题材的多样 、风格的独特和篇幅的短小 、文字的通俗等因素 ,希望能够缩短一些远古诗韵与现代人的生活和心理差距 。本书的注释 、说明 、集评 ,皆以助读为本 ,并不着意追求学术探究之新成 。
《先秦两汉散文》自胡适之 、陈独秀辈登高一呼以来 ,现在正处于白话文方兴未艾的时代 。即使是清末民初文言文所用的词汇 、语法 ,也已经大多过时 ,更别提唐宋 、先秦两汉 。但是先秦两汉之文仍有裨于作文 ,其叙事记言 、状物抒情及谋篇布局仍可取可法 。那些感人的内容 ,富有教益的说理和那些出于自然的抑扬开阖 、起伏照应之法 ,并不随着语言的变迁而化为已陈刍狗 ,在我们当今的白话文中 ,甚至千百年后与之面目全非的语言中 ,也依然有其颠扑不破之处 。
《汉魏六朝诗文赋》本编采用按年代排列作家作品的编排方式 ,为的是突出各个时期的特点;除汉代一些无名氏创作的古诗 、乐府之外 ,本编将每一个作家的代表作按文 、赋 、诗的秩序(不一定每位作家都有这三方面的作品入选)列出 ,附上作者小传 、作品说明与分门别类的集评 。这样集中编排 ,为的是突出每个作家的独特性 ,对于较全面 、较完整地了解某一作家 ,把握其创作风格 ,了解某一群作家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有帮助 。
《唐宋诗》《唐宋诗》选入唐宋两代著名诗人的名作 ,并分别对每一首诗进行了详细注释和评析 。本书的选编目的 ,在于提供阅读这两代著名诗作的便利 ,而且先从介绍这两代名家清新易懂 、艺术性特强 ,最有吸引力的作品入手 。为此 ,所选多短小 、优美 、抒情之作 。其忧国伤时 ,关怀民生疾苦 ,充满爱国精神的代表作 ,也注意收入 。
《唐宋词》《唐宋词》为中华传统诗文之美系列丛书之一 ,由知名学者 、“大学语文”缔造者徐中玉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高建中教授编著 ,收录包括李白 、温庭筠 、李煜 、柳永 、晏殊 、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 、秦观李清照等在内的唐宋词大家的作品 。本书的编选内容不仅有大家熟知的作者名篇 ,还兼顾了近代文学的多样性 ,尽可能多方面的收录 。
每篇内容包括作者简介 、文选 ,后附作者对此作品的说明以及集评 ,并附有翔实注释 ,对冷僻字加以注音注解 ,适合于文学爱好者作为知识普及类读本 ,也适宜给中学及本科学生作为补充教材 ,起到提高文学素养 、提升思想境界的作用 。
《唐宋散文》《唐宋散文》为中华传统诗文之美系列丛书之一 ,由知名学者 、“大学语文”缔造者徐中玉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侯毓信教授编著 ,收录包括李白 、王勃 、骆宾王 、白居易 、柳宗元 、欧阳修 、苏轼 、苏辙 、李清照 、朱熹 、文天祥等在内的唐宋散文大家作品 。本书的编选内容不仅有大家熟知的作者名篇 ,还兼顾了近代文学的多样性 ,尽可能多方面的收录 。
《元散曲》《元散曲》为中华传统诗文之美系列丛书之一 ,由知名学者 、“大学语文”缔造者徐中玉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谭帆教授编著 ,收录包括元好问 、马致远 、贯云石 、关汉卿 、王实甫等大家作品 。本书的编选内容不仅有大家熟知的作者名篇 ,还兼顾了近代文学的多样性 ,尽可能多方面的收录 。
每篇内容包括作者简介 、文选 ,后附作者对此作品的说明以及集评 ,并附有翔实注释 ,对冷僻字加以注音注解 ,适合于文学爱好者作为知识普及类读本 ,也适宜给中学及本科学生作为补充教材 ,起到提高文学素养 、提升思想境界的作用 。
本书对所选篇目例分五项内容:(1)作者介绍(仅列于该作家所有入选作品的首篇 ,以后不再重出);(2)正文;(3)注释;(4)说明;(5)集评(视作品具体情况而定) 。“注释”以疏通词句和说明典故为主 ,一般不作详尽考证 ,异说择善而从 ,务使通俗简易 ,明了直截 。“说明”对该篇作简略赏析 ,并对有关创作背景和主要艺术特点作扼要提示 。“集评”部分不取作家总体评论 ,仅以单篇作品的评价文字为对象 ,如评语较多 ,则择其精彩者录之 。本书所录篇目之正文基本上依隋树森所辑《全元散曲》 ,个别明显有误者则径以校改 ,并在注释中加以说明 。
《元明清诗文》《元明清诗文》原为徐中玉先生主编之“中国古典文学精品选注汇评文库”中之一种 ,现拟删减篇目后推出适合中学生课外阅读学习的新版 。本书稿编选者朱惠国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词学》主编 ,并兼任中国词学研究会副会长 。
本书稿的特点为:历来论中国的诗词文 ,都标举唐 、宋以前的作品 ,唐诗 、宋词自不必说 。即文 ,也多以先秦 、两汉及唐宋的作品为上 。这种倾向自有其内在合理性 ,但是不能据此来排斥元明清的诗词文 。中国传统诗词文在元明清尽管没再出现象唐 、宋及先秦 、两汉那样的大繁荣 、大发展的高峰期 ,但仍在延续和发展 ,并不时有优秀的作家和有影响的流派出现 ,留下了数量极为可观的作品 。本书即选择元明清具有代表性的诗词 、散文 ,每篇都对作者情况 、词句 、大意等方面进行注解和评述 。
《近代诗文》相比古代文学及现当代文学 ,近代文学直至今日在阅读普及和学术研究上仍堪称盲区 ,仅有部分作品因入选中学课本而为人熟知 。该书涉及诗 、词 、文等多种体裁 ,对作者的择取 ,上至公卿硕儒 、王孙贵胄 ,下至乡野平民 、闺中妇女 ,在作品的遴选上 ,既有忧国忧民 、针砭时弊的内容 ,亦不乏反映俗世儿女日常柴米油盐的真挚感人之作 ,可谓网罗了文坛大家脍炙人口的名作名篇 ,又兼顾了不知名作家的优秀作品 。在给予读者文学审美感受的同时 ,也较为真实全面地展现了中国近代世情百态 ,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思潮 、政治风气及各色人等的生存状态 。
篇首附有作者生平简介 ,有助于读者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 、深入领会其中的内涵 ,末尾的说明和集评则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助于读者参照借鉴 、加深理解 。该书注释亦详实 ,对冷僻字加以注音注解 ,适合于文学爱好者作为知识普及类读本 ,也适宜给中学及本科学生作为补充教材 ,起到提高文学素养 、提升思想境界的作用 。同时这一时段上接古代文学 ,下启现当代文学 ,通过对近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学习 ,对于贯通古今 、完整把握中国文学史也可起到积极作用 。
《古代短篇小说》“小说”这一称谓出现得很早 ,其概念不断地有所变化 ,各种野史杂说 、志林丛谈或小品随笔 ,全都可称为“小说” ,与我们今日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 。短篇小说 ,写人状物的语言十分简练 ,但由于常能捕捉富有特征意义的细节作刻画 ,人物性格与精神面貌的表现都较鲜明突出 。
《古代短篇小说》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一个选本 ,共收录作品四十六篇 ,包括文言小说 、通俗小说两类 ,而选录的标准 ,则是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以及作品在短篇小说创作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编选时所依据的底本已在各作品篇尾注明 ,同时也参考了中华书局 、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单位出版的各种相应的校勘本 。
《笔记小品》《笔记小品》为先秦至近代的文学理论批评集 ,形式包括诗话 、词话类作品 。所选作者都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文艺大家及其代表作品 ,选文质量高 、代表性强 。
《诗文评品》《诗文评品》为先秦至近代的文学理论批评集 ,形式包括诗话 、词话类作品 。所选作者都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文艺大家及其代表作品 ,选文质量高 、代表性强 。
《神话与故事》《神话与故事》的选编 ,参照和吸取了多种相关论著和作品选集 。特别是受到钟敬文先生在1980年主持编著的《民间文学作品选》的启迪 ,并选用了其中的少量篇章 。为了体现民间文学的特色 ,编者尽量从内容上 、体例上保持这些作品的原汁原味 。这些民间文学代表作 ,均为口述人 、采录者和相关书刊编者共同耗费心力的文学成果 。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