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核对
ISBN验证
ISBN 9787511741431 对应中央编译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马克思传》(译者:胡晓琛 、高杉) ,信息无误 。
版本特点:中文世界目前主流译本仍为中央编译出版社此版 ,部分图书馆或旧书市场可能存在早期译本(需注意区分) 。
译者与出版时间
胡晓琛 、高杉译本确为2022年新译 ,基于1918年德文原版翻译 ,非坊间流传的二手译本(如人民出版社1960年代旧译本) 。
历史地位
梅林《马克思传》(1918)是第一部系统研究马克思生平的权威学术传记 ,早于苏联学者梁赞诺夫(1920年代)及大卫·麦克莱伦(1970年代)等同类著作 。
中文学界普遍认可其“开创性”地位 ,尤其对马克思早期思想(如青年黑格尔派时期)的剖析具有不可替代性 。
内容特色与争议
结构编排
梅林未严格按时间顺序叙述 ,而是以思想史逻辑重组事件(如将《资本论》创作与马克思政治活动交叉分析) ,凸显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 。
对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关系的描写侧重“思想互补性” ,弱化个人冲突(后世传记对此有不同解读) 。
学术价值
优势:梅林作为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家 ,掌握大量原始手稿(如马克思未公开信件) ,考据严谨;文风兼具学术性与文学性 。
局限性:受时代局限 ,对马克思晚年思想(如人类学笔记)涉及较少 ,且对巴黎公社评价偏意识形态化 。
读者反馈
适合人群:哲学/政治学专业学生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 。
不足反馈:部分章节因涉及大量德国历史事件 ,对非专业读者可能稍显晦涩 。
购买与阅读建议
版本选择
优先选择中央编译出版社2022精装版(译注规范 ,排版清晰) ,避免购买二手书或非正规渠道版本 。
若研究需要 ,可对照英文译本(David Fernbach)及德文原版 ,但中文译本已足够满足一般需求 。
延伸阅读
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更侧重晚年思想)
特雷尔·卡弗《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对比两人思想差异)
补充书目:
研究工具:推荐搭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及《资本论》(中央编译局译)使用 。
价格与市场定位
定价138元(精装568页)属学术传记合理区间 ,较同类译著(如《列宁传》约200元)性价比更高 。
若用于学术引用 ,建议保留发票以便标注参考文献格式;若个人收藏 ,可关注出版社限时折扣活动 。 📖
作者简介 · · · · · ·
梅林 ,德国记者 、政治家 、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 。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著有《德国社会民主党史》 、《中世纪结束以来的德国史》 、《马克思传》等书 。列宁评论梅林“不仅是愿意当马克思主义者的人 ,而且是善于当马克思主义者的人” 。
胡晓琛 ,男 ,历史学硕士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五研究部二级翻译 ,主要从事马恩经典著作编译研究 。
高杉 ,女 ,法学硕士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五研究部二级翻译 ,主要从事马恩经典著作编译研究 。
目录 · · · · · ·
(一)家庭和学校00
(二)燕妮·冯·威斯特华伦00
第二章黑格尔的弟子0
(一)柏林的第一年0
(二)青年黑格尔派0
(三)自我意识的哲学0
(四)博士论文0
(五)《轶文集》和《莱茵报》0
(六)莱茵省议会0
(七)战斗的五个月0
(八)路德维希·费尔巴哈0
(九)结婚和被逐0
第三章流寓巴黎0
(一)《德法年鉴》0
(二)哲学的展望0
(三)《论犹太人问题》0
(四)法国文明0
(五)《前进报》和被驱逐0
第四章弗里德里希·恩格斯0
(一)商行和军营0
(二)英国文明0
(三)《神圣家族》
(四)一部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
第五章流亡布鲁塞尔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
(二)“真正的”社会主义
(三)魏特林和蒲鲁东
(四)历史唯物主义
(五)《德意志—布鲁塞尔报》
(六)共产主义者同盟
(七)布鲁塞尔的宣传
(八)《共产党宣言》
第六章革命和反革命
(一)二月和三月的日子
(二)六月的日子
(三)对俄战争
(四)九月的日子
(五)科隆的民主派
(六)弗莱里格拉特和拉萨尔
(七)十月与十一月的日子
(八)一次暗算
(九)又一次卑怯的打击
第七章流亡伦敦
(一)《新莱茵报 。评论》
(二)金克尔案
(三)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分裂
(四)流亡中的生活
(五)雾月十八日
(六)科隆共产党人案件
第八章马克思和恩格斯
(一)天才和社会
(二)独一无二的同盟
第九章克里木战争和危机
(一)欧洲政治
(二)大卫·乌尔卡尔特 、哈尼和琼斯
(三)家庭和朋友
(四)1857年的危机
(五)《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十章王朝的变革
(一)意大利战争
(二)与拉萨尔的争论
(三)流亡者之间的新斗争
(四)插曲
(五)《福格特先生》
(六)家事和私事
(七)拉萨尔的鼓动
第十一章国际的创始
(一)成立
(二)《成立宣言》和《章程》
(三)与施韦泽的决裂
(四)伦敦第一次代表会议
(五)德国的战争
(六)日内瓦代表大会
第十二章《资本论》
(一)产痛
(二)第一卷
(三)第二卷和第三卷
(四)著作的接受
第十三章处于鼎盛期的国际
(一)英国 、法国 、比利时
(二)瑞士和德国
(三)巴枯宁的鼓动
(四)社会主义民主同盟
(五)巴塞尔代表大会
(六)日内瓦的论争
(七)机密通知
(八)爱尔兰大赦和法国的全民投票
第十四章国际的衰微
(一)色当会战以前
(二)色当会战以后
(三)法兰西内战
(四)国际和公社
(五)巴枯宁主义的反对派
(六)伦敦第二次代表大会
(七)国际分裂的根源
(八)海牙代表大会
(九)余波
第十五章最后十年
(一)马克思在家中
(二)德国社会民主党
(三)无政府主义与东方战争
(四)曙光
(五)暮色
(六)最后一年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