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韩炳哲(Byung-Chul Han) ,德国新生代思想家 。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 ,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 ,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 、德国文学和天主教神学 。他先后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学习 ,并于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获得弗莱堡大学的博士学位 。
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 ,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 ,2012年起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8—20世纪伦理学 、社会哲学 、现象学 、文化哲学 、美学 、宗教 、媒体理论等 。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 。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 。
清新的文风 ,清晰的思想 ,深察洞识 ,切确而犀利的论述 ,这都让韩炳哲对于数字信息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分析批判 ,显得尤其重要而富于启发 。
安尼 ,德语文学博士 ,现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方向为德语现当代文学 ,教研之余从事文学与人文社科翻译 ,译有《纳粹与理发师》《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魏玛共和国的反民主思想》等作品 。曾获鲁迅文学奖翻译奖提名 。 马琰 ,柏林自由大学博士 ,现任教于西安外国语大学 ,主要研究魏玛共和国时期文学 ,发表关于浪漫主义和本雅明的论文数篇 ,译有《鸦》 。
内容介绍:
有些事物 ,永不消逝 ,暴力即属此类 。
暴力性表达并非现代性的标志 。暴力只是变化多端而已 ,其表现形式随社会局势而变 。如今 ,它回到皮下 、交际之下 、毛细和神经元的领域 ,呈现出微观物理学的形态;这种形态的存在 ,无需在统治或敌对关系中的那种否定或排斥性 。
它从可见转为无形 ,从粗野蛮横转为沉思内省 ,从正面直击转为病毒性感染 。暴力起作用的方式不是公然袭击 ,而是蔓延传染 。
作者在本书中首次揭示了暴力事件的变形记 ,从君权和血亲等前现代社会的斩首 ,经由现代规训社会的畸变 ,最终到了今天绩效社会和倦怠社会的抑郁 。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