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本套书收录多位高等重点院校博士生的研究论文 ,收录书目如下:
玄学与魏晋南朝诗学研究
中国古代戏曲目录研究
朱熹文学思想研究
李渔戏曲叙事观念研究
易代之悲:钱澄之及其诗
旅行故事:空间经验与文学表达
贯通与驾驭:宋代文体学述论
乐府学概论
通俗小说“有诗为证”的生成及流变
明末清初西湖小说研究
汤显祖与晚明戏曲的嬗变:增订版
内容介绍:
在中国古代的图书分类中 ,目录类图书一直隶属于史部 ,是史部图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南朝梁阮孝绪(479-536)编纂的《七录》 ,虽然已经佚失 ,但从他的《七录序》(见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三)中可以得知 ,《七录》在古代目录著作中第一次设立“簿录部” ,收录各种官修与私修的目录类图书 ,而该部即列于史部的前身“纪传录”之中 。唐代初年魏徵(580-643)等编纂《隋书·经籍志》 ,明确地以经 、史 、子 、集四部分类 ,并沿袭阮孝绪的图书著录体例 ,在“史部”下设立“簿录”一类 。唐开元间毋煚(?-722)编纂《古今书录》 ,也在“录史部”下立“略录”一类 ,收录各种目录类图书 。到宋初编纂《崇文总目》 ,第一次将在史部下收录的目录图书定名为“目录类” ,欧阳修(1007-1072)主持编纂《新唐书·艺文志》也用此体例 ,从此成为定例 ,为后世图书目录所遵循 。如《郡斋读书志》 、《直斋书录解题》 、《文献通考·经籍考》 、《宋史·艺文志》 、《四库全书总目》 、《清史稿·艺文志》等 ,均将目录类图书纳于史部之内 。
目录类图书之所以跻身史部 ,这一方面是因为历代的目录著作原本就是各个时代文化史 、学术史的具体表徵 ,也是各个时代文化史 、学术史的形象载体;另一方面 ,更因为历代的目录著作往往发扬“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章学诚《校雠通义序》)的优良传统 ,本身即具有极为鲜明的史学品格 。因此 ,历代优秀的目录著作大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国古代的戏曲目录著作同样具有独特的史学价值 。宋末元初 ,周密(1232-1298)撰著《武林旧事》 ,以遗老的身份追忆昔日南宋王朝的“声名文物之盛” ,“殆如梦寐 ,而感慨系之”(周密《武林旧事序》) 。该书卷十“官本杂剧段数” ,著录280种宋官本杂剧名目 ,成为南宋王朝昔日歌舞升平的繁华影迹 。元末明初 ,陶宗仪(1316?-1403后)撰著《南村辍耕录》 ,“上兼六经百氏之旨 ,下及稗官小史之谈 ,昔之所未考 ,今之所未闻 ,其采摭之博 ,侈于白《帖》 ,研覈之精 ,拟于洪《笔》”(孙大雅《南村辍耕录序》) 。该书卷二十五“院本名目” ,著录700多种金院本剧目 ,成为金代戏曲史重要的文献资料 。而元代钟嗣成(1279-1360)编撰的《录鬼簿》 ,更堪称元代戏曲史的活标本 ,它不仅提供了元代杂剧作家作品的大量宝贵史料 ,而且在中国戏曲史上第一次为北曲杂剧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独到的历史分期 ,显示出独特的史家眼光 。其后 ,明代徐渭(1521-1593)的《南词叙录》 ,吕天成(1580-1618)的《曲品》 ,祁彪佳(1602-1645)的《远山堂曲品》和《远山堂剧品》 ,清代黄文旸(1736-1795前)的 《曲海总目》(亦称《曲海目》) ,焦循(1763-1820)的《曲考》 ,姚燮(1805-1864)的《今乐考证》等 ,也都各自体现出独具风貌的史学品格 ,形成中国古典戏曲目录学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 。
因此 ,梳理中国古代戏曲目录的演进轨迹 ,考述每一部戏曲目录独具的史学价值和文化功能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考察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历程 ,考察戏曲作家与戏曲作品的丰富状貌 ,也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方面审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构成及其特征 。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