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唐克扬(《活的中国园林》)
清华大学教授 ,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 ,北京大学文学硕士 。曾担任201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著有《美术馆十讲》 、《长安的烟火》 、《树》(与巴士曼合著)等作品 。
奈杰尔·斯皮维(《萨尔珀冬陶瓶》)
剑桥大学古典艺术和考古学高级讲师 ,主持电视纪录片有《艺术如何创造世界》《国王与王后们》《二战中的英雄》等 。
吉莲·摩尔(《春之祭》)
英国音乐与艺术学者 ,现任伦敦南岸中心(Southbank Centre)音乐总监 、当代文化及古典音乐运营负责人 。2018 年 ,她因在推动音乐发展 、普及当代音乐 、鼓励音乐创作 、引领艺术形式多样化和大众化方面的杰出贡献 。被授予了大英帝国司令勋章 。科林·琼斯(《凡尔赛宫》)
英国历史学家 、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 ,曾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耶稣学院 、圣安东尼学院 ,现执教于伦敦玛丽王后大学历史系 ,专攻法国史 。著有《剑桥插图法国史》《巴黎城市史》等 。
丹·琼斯(《权力之笼》)
毕业于剑桥大学 ,英国史学家 、专栏作家 、电视节目主持人 ,专攻中世纪史 ,曾获多项大奖 。他是伦敦《标准晚报》的长期专栏作家 ,也曾为BBC的“不列颠手工艺术”系列节目制作纪录片 ,还作为嘉宾参加了历史题材电视节目“时代小组” 。他的著作《血夏:1381年英格兰农民起义》(Summer of Blood)被《独立报》选为年度好书 ,另著有《时间的色彩》《金雀花王朝》《圣殿骑士团》等书 。
彼得·康拉德(《莎士比亚》)
澳大利亚文学评论家 、文化史学家 ,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文学 ,从1973年任教于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 ,2018年退休 。著作包括《普通人的英语文学史》《奥逊·威尔斯》等 。
内容介绍:
《活的中国园林》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样式 ,中国园林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 。似乎没有其他古典造境 ,能比它更真实 、亲切 、优雅 ,能让我们体认中国人的世界观 ,领略人与自然相处的哲学 。可是 ,在时代狂澜席卷一切的巨变中 ,中国园林似乎离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远 ,在转换为博物馆的过程中渐失了生活的本味儿 。难道这就是中国园林最终的归宿吗?
《萨尔珀冬陶瓶》
萨尔珀冬陶瓶曾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骄傲 。这个由雅典陶工欧克西泰奥斯和画师欧弗洛尼奥斯制作的调酒器 ,其实只有 45.7厘米高 ,但并不妨碍它成为艺术品市场上第一只卖出百万美元的古希腊陶瓶 ,更无法阻止一连串堪比好莱坞悬疑大片的离奇事件与它扯上关系 。
《春之祭》
1913年5月29日 ,在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剧院 ,一出名叫《春之祭》的芭蕾舞剧即将上演 。可谁都没有想到 ,当舞台的幕布拉开 、演员开始表演后 ,现场观众开始骚动 ,口哨 、嘘声 、谩骂不绝于耳 ,最终让这次首演成为20世纪文化史上最著名的事件之一……
《凡尔赛宫》
1623年 ,路易十三着手在人烟稀少的凡尔赛修筑自己的狩猎行宫时 ,一定无法预想到这座仅有两层高的小楼 ,日后会被儿子路易十四扩建成欧洲宏伟 、华丽 、奢侈的宫殿建筑群 。几百年来 ,这座风格独特的“法式园林”见证了法国辉煌又动荡的历史 ,同时也引发了欧洲各国的竞相效仿 。
《权力之笼》
1215年夏天的某日 ,在泰晤士河畔的兰尼米德 ,“失地王”约翰在一群封建贵族的逼迫下 ,签署了一份虽然双方都不甚满意 、但终将改变后世的文件——1215年《大宪章》 。这份文件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 ,不但确定了“人身保护”的概念 ,还把原本不可一世的王权关进了笼子里 ,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
《莎士比亚》
1623年 ,演员约翰·赫明和亨利·康德尔结集出版了他们能找到的所有莎士比亚剧作 ,也就是举世闻名的《第一对开本》 ,使得英语文学中最具活力 、诗意的宝藏流传至今 。几个世纪以来 ,莎士比亚的这些剧作虽然经过了无数次的出版 、解读 、批评 、改编 、表演 ,却依然魅力不减 。每当人们需要思考良知与道德 、爱情与死亡 、政治与战争等问题时 ,目光都会不约而同地投向哈姆雷特 、罗密欧与朱丽叶 、李尔王——换言之投向莎翁 ,仿佛他拥有一切答案 。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